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04:11    次浏览
10月13日,在宏美术馆,观众正在欣赏臧迎春和江竹婧的作品《呼吸》。 一名观众正在体验鲁晓波和马立军的作品《遇唐·敦煌》。 观众们在观赏卢森堡艺术家迈克尔·哈勃恩的作品《自动驾驶/AEON》。 奥地利艺术作品《树的灵感》是一组用阳光编织出的灯。 观众用手机拍摄邱松的喷绘展板作品《通天沙塔》。(记者 蒋晓摄影)新疆网讯(记者 白帆)你还在为每天被困在拥堵的路上而感到苦恼?因空气污染戴上厚厚的口罩?因房子装修后的有害物质而担心?或许未来,这些困扰将不在,在前沿科技与智造、生态绿色技术与人居环境的结合中,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会为历史、当下、未来提供互动与借鉴,让自然与生命成为有机整体、共生共荣。在此次的第二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上,艺术家们的作品为我们描绘了未来科技生活的图谱。新鲜空气礼服制造一件礼服式的裙子,看起来和普通的衣服没有什么不同,这件作品名为《呼吸》,衣服将时装作为一种装备,自带烟感和空气循环系统,对烟雾、酒精或有害气体可自动感应,使服装发出柔和的光亮,提醒着装者和吸烟者、酗酒者,然后带动双肩的风扇转动,为着装者和周围的人提供新鲜空气。总策展人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说,人类的情感借助现代化技术,以艺术的形式将原本冰冷的机械、计算设备和程序代码升级成信息和艺术感受的双向交流融入生活。“沙漠社区”建筑“生根”住惯了千篇一律的格子间,在《通天沙塔》作品中,“通天沙塔”建于广袤的沙漠之中,地上部分由众多独立的建筑单体构筑,建筑造型源于沙漠中“龙卷风”和“风蚀蘑菇”的形态,造型采用了多组螺旋骨架结构。这有利于建筑内部的空气对流,而且还能利用地表与高空的温差效应在建筑顶部形成冷凝水,待汇集后为建筑提供宝贵的水源。地下及地表部分造型呈网状结构,宛如树的根系,一方面有助于固定“流动”的沙丘,帮助建筑“生根”。家具用品阳光编织每天的阳光都是新的,艺术家利用这一特点,制作出独一无二的家居用品。《树的灵感》是一组用阳光编织出的灯,在作品旁的视频上,记录着它的“创作”过程,策展助理石硕说,作者设计了一个由太阳能驱动的编织机,靠太阳能带动机械装置将线经过染色盒和胶盒后缠绕在模具上。光能充足的时候,运转速度快,单位时间缠绕的圈数多,壁相对厚,而线在染色盒浸泡的时间短,所以色浅。穿越千里行车革命你本可以去远处旅行,但大部分时间却被困在拥堵的交通上而感到苦恼?在卢森堡的艺术家迈克尔·哈勃恩的作品《自动驾驶/AEON》中,驾驶者可以选择在窗子上接收更多的视觉信息,这些信息都是用文字和3D图示来展现的。当我们在自动驾驶的车里旅行时,车窗上的视觉信息、音频的音量、车内空调的温度都可以自动调节,通过这样的应用程序还能够了解,你所经过的每一栋建筑背后的故事和城市的历史。这时,你停下车,希望“穿越”到千里之外的敦煌莫高窟,只需带上VR眼镜,眼前是洞窟内雕塑与壁画细节。《遇唐·敦煌》是基于莫高窟第159窟的现状构建的高精度虚拟洞窟,以虚拟现实的方式让观众步入159窟的现场。“用了一个月时间扫描159窟,还做了数据处理和优化、三维建模等程序,因为人为和自然原因窟内部分已经坍塌,这种信息化和智能化实现对人类历史和文物的艺术化展示。”艺术家马立军说。